关于法華經的七個故事 (C015 中華印經協會.台灣生命電視)
法华七喻乃源于《妙法莲华经》的七种生动的比喻,籍此七种比喻来解释人与佛法之间的关系。
法华七喻如下:
1.譬喻品第三 - 火宅喻
譬如内容假设在一个地方,有一间非常荒废的大宅(比喻为三界),内里住了很的不同的生物(比喻为六道众生),生物之间互相争斗觊觎,经常处于危险之中。某一天大宅发生了大火,生物更变得岌岌可危(比喻为五浊八苦)。而一名老富翁(比喻为佛陀)的数十名孩子(比喻为人)仍然在火宅中嬉戏,展示了人的愚昧,老翁不顾危险冲进火场拯救孩子,展示佛陀对人的不离不弃。但是孩子竟不理会老翁的忠告什至请求,于是老翁利用方便(比喻为大小二乘),告诉孩子们已经在外面准备了三辆漂亮的车子(羊车、鹿车及牛车)送给他们,从而诱使他们脱离苦境,最后送给他们最好的大白牛车(佛乘)。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借此渡众生学习佛乘(真正唯一的离苦之法),这称为开三显一之法。大白牛是最华丽非凡的,乘坐他便能永远在浩瀚宇宙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2.信解品第四 - 穷子喻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有一个流浪汉(比喻为世人,及修声闻乘、缘觉乘之人)自小离家出走四处浪荡甚至行乞(喻生死三界),他连自己的家乡都忘记了,甚至也记不起自己曾经有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喻忘记了佛的循循善诱)。终于直到有一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寻求生计,他的父亲是一名富翁(比喻为佛陀),有着庞大的生意以及浩瀚的财产,他一直记挂着自己的儿子,还希望他能接过自己的一切。那位男子经过了富翁的屋子并渴望能够在大屋内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不再挨饿。富翁很快便看得出眼前的男子就是他的儿子,但是他知道并不能直接告诉自己是他的父亲,因为他不可能接受得了。于是,富翁为了留下他的儿子便给予其一份低下的工作让他渐渐适应,过了一段日子才让他做一些程度较高的工作。如此一来二十年过去,富翁在临终时,才告诉所有人那名男子是他的儿子,而该名男子才惊觉原来自己一路寻觅的早就在自己的身旁。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佛一直透过种种方便之法来教化众生弟子。亦说出了众生的抗拒而及声闻、缘觉仍未具足大乘功德之法财(如六度万行)终不能成佛,如同流浪汉没有衣食终不能生存。
3.草药喻品第五 - 药草喻
佛法就像雨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在这个世界里,有着不同的花草树木,即使是相同品种的物种,它们也会有不同的大小、形状、生长速度,然而它们所受的都是同一样的雨水。在山谷中(比喻为现今的国度),雨水(比喻为佛法)会公平地为花草树木提供养分,给予成长的力量而且是必须的。在山谷森林中,有大中小的药草(分别比喻为菩萨、声闻缘觉、天人),它们都能够得到雨水(佛法)的滋润而成长,但是由于拥有不同的生命特质(比喻为佛性、慧根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成长速度(觉悟的速度)。可是终有一天也可以开花结果成就正觉治疗众生。而人也是众多植物之一就像小花小草一样,也受着佛法的保护,所以到某一天也可像药草一样开花结果,到达智慧的彼岸。
4.化城喻品第七 - 化城喻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着非常吸引的宝藏(比喻为成佛的道路),在领导者(佛陀)的带领下,有一群志士(比喻为追求佛法的人)一同前往遥远的宝藏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深信能够得到宝物(证得正觉)。可是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尽管在领导者的鼓励下他们的斗志仍然不断消沉,最终更停了下来,放弃了初衷。领导者看见后无不心中悲痛,但是仍想一心引导他们到达宝地,于是便使出幻术(比喻为种种方便之法),变出了一座华丽之城堡(比喻为小乘之法、阿罗汉位、即时涅盘之法)给予志士(追求佛法之人),这些方便之法门都是为了诱导众生继续修行而设,皆因众生是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所影响而再入迷,再受无间之苦。然而,众生并不应该只满足于小乘之便而怠慢,因为只有佛乘才是真正的了悟。
5.五百弟子授记品 - 衣珠喻
从前有一名流浪人(比喻为佛子),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要挨饿而且全身都十分肮脏。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地方令他想起了他的一位朋友(比喻为佛陀)正正是住在这里。因此他便找来了他这位朋友叙旧,而他的朋友是一名富商而且十分念旧,对他照顾非常。他的朋友还为他而担心,为他仍然会过着流浪的生活(比喻为世间的疾苦)而伤心。最后,他悄悄的把一颗明珠放进了流浪人的衣服里,这颗明珠带着了朋友的祝福而且有着实现梦想的力量(比喻为佛性)。可憾的是,浪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身上的明珠,还过着和以往一样的苦困日子。直至一日,他再度遇上他的朋友,朋友一面惆怅的望着他,道出了明珠一事,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根本不用过着这种生活。整个故事告诉我们(佛子),我们身上一直藏有美丽的明珠,只是我们不去运用它甚至把它遗忘了。
6.安乐行品第十四 - 髻珠喻
在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有着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发生。当中有一名君是为转轮圣王(喻为佛陀),欲以和平之法统一各国,消除世间痛苦。他劝吁各君王不要再执戈相向,可是并没有人回应他,而且还合力出兵攻打转轮圣王的国土。不过,单凭这些国家是不可能战胜转轮法王,他们逐过逐过的臣服于转轮圣王之下。在战场上有功的人均获得丰厚的赏赐,有的获赠豪华的房屋,有的给予名驹更有大白象。可是转轮圣王没有送出他头上的髻珠(至珍贵无上的宝物比喻为妙法莲华经),因为他认为髻珠只可以给予最大功劳的人,亦即是击退所有敌人(比喻为魔障)并带来和平的人。妙法莲华经对众生来说就像名珠一般可以用来克服所有魔障,亦是佛遗留给我们的至宝。
7.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医子喻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有一位良医(比喻为佛陀),有着无数的孩儿(比喻为佛子即世人),良医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有一天,良医要到别处工作,遂嘱咐孩子们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良医还是很担心,但是仍要踏上征途。孩子们在父亲走了不久却把毒汁误当果汁喝下,当良医回来时有些孩子已经病入膏肓进入了痴迷的状态。良医立即调制解药,把所有没有痴愚的儿子治疗,可是丧失心智的却怀疑良药是假的是不可能治愈他们的所以一直拒绝喝下。为了救这些可怜的孩子,良医唯有假装死去(比喻佛陀之涅盘),希望诱使他们醒觉,最后把所有孩子们都救回了。故事是希望世人能真正了解佛所做的一切,不要再以痴迷的心看待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