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理和合本
圣经文理和合译本繁体字版,增补委办译本及京委本。
《深文理和合本》
文理和合本新约全书于1906年出版,新旧约全书于1919年出版。随后新约略加修订,润饰译文,庶使文笔能追及旧约。修订新约后的新旧约全书,于1923年出版,至1934年印行最后一版。 1919年初版各页影像,收录于澳洲国立图书馆数位馆藏网站;而修订版影像可在信望爱网站珍本圣经查询系统检阅。本页所载者为修订版。
新约书中引用旧约经文,于1919年版官话和合本中注明出处,文理和合本则未注出,在此按官话和合本加注,用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数字,以示原书本无是注。另文理和合本亦无国语和合本于外加字句旁加小点之例。
《委办译本》
「委办译本」又称「代表译本」,由1843年成立的「委办译本委员会」,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译,成员包括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美国公理会)、克陛存(Michael Simpson Culbertson,美国长老会)、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美国圣公会)、卢维(Walter Macon Lowrie,美国参议员 Walter Lowrie 的儿子,美国长老会)、施敦力(John Stronach,伦敦传道会)、理雅各(James Legge,伦敦传道会)、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伦敦传道会)及米怜(William Milne)之子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伦敦传道会)、高德(Josiah T. Goddard,美国浸礼会)、罗尔悌(Edward C. Lord,美国浸礼会)、怜为仁(William Dean,美国浸礼会)等人。
委办译本委员会的成立,与清廷「五口通商」有莫大关系。 1842年,英国出征镇江、宁波等地;8月清朝政府与英国和谈,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清政府向英国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贸易通商;另英军须撤出南京、定海等。随着清政府答应通商,上述的宣教士也趁机在香港展开翻译圣经的工作,在1843年8月在香港成立委办译本委员会,成员来自伦敦传道会、美国公理会、美国浸礼会、美国长老会,也有代表马礼逊教育会。
委办译本委员会聘请了几位华人助手,有些是匿名的,而可知姓名的有王昌桂和他的儿子王韬(1828−1897)。王昌桂由1847年起在上海工作,协助译者,1849年逝世后王韬继续。 (蔡锦图,2014,第xxix页)
委办译本委员会的计划,是圣经中译史上首次尝试出版统一译本,期望所有宗派都一起用。不过,计划展开不久,委员会的成员已经发现,难以在翻译用词上妥协(例:Elohim 应译「神」或「上帝」),甚至触及不同宗派的传统(例:baptism 应译「浸」或「洗」)。由于有所争论,美国浸礼会首先退出委办译本委员会,接着美国公理会也退出。留下伦敦传道会的麦都思和理雅各根据Textus Receptus把新约由希腊文译成中文(陈少兰,2005,页26),在1852年出版新约全书,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采用「神」,英国及海外圣经公会(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前称大英圣书公会)采用「上帝」,两种版本都于同年印行。
之后,伦敦传道会的麦都思、施敦力、米怜等人中途退出委办译本委员会,自行翻译旧约,于1853年完成。 1854年,该旧约全书与委员会所译的新约全书合订,由英国及海外圣经公会出版,史称「委办译本」或「代表译本」。
1854年,麦都思、施敦力以南京官话(白话文)改写文言「委办译本」的新约全书,是中国第一本白话文译本,史称「麦都思、施敦力译本」或「南京官话译本」,于1857年出版。
另外,美国公理会的裨治文、美国长老会的克陛存和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退出委办译本委员会后,自行以文言文(深文理)翻译新旧约全书,由美国圣经公会出版,后称「裨治文译本」,新约在1859出版,旧约在1862年(海恩波,2000,第85页)出版(另有说1863年)。
《京委本圣经》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正值中国语言发展与翻译的过渡阶段,丁韪良(W.A.P.Martin)、白汉理(Henry Blodget)、包尔腾(John S.Burdon)、艾约瑟(Joseph Edkins)、施约瑟(Samuel J.I.Schereschewsky)五人组成了北京翻译委员会,共同着手将圣经翻译成中文,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官话新旧约全书。他们五人聚在一起开启这一伟大事工的时候,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使用的还是文言文,普通民众根本看不懂,因此他们选择了官话,就是当时的官府语言,也是百姓能看懂的话。所以,此圣经译本,不但满足了广大底层民众的需要,也将中国的语言精髓完美地保存了下来。上述五人真的精通圣经语言和白话文,他们的译本不但准确,而且合乎中文习惯,所以保存了圣经的意图与意思。五人的辛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每一个重要的白话文译本都采用此巨作为自己的泉源,而且都未偏离它的技巧与结构。此圣经译本真的是近代中文圣经的先驱,要比后来的官话译本早三十多年。考虑到译者所用抄本的纯正性,以及译者的卓越资质,我们认为此译本完全值得重印,而且我们相信它肯定是一个可靠的圣经。该委员会在1872年将新约译完,1874年将旧约译完。 1899年,他们修订了旧约,1902年,又修订了新约。此重印本就是该委员会的修订版圣经,也是他们团队最后的工作结晶,因为不少成员很快就离世了。
我们重印这本圣经,目标是保存最佳的译本,同时也让中文读者能直接阅读从希伯来文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和希腊文公认文本(Textus Receptus)翻译来的圣经。我们将原来的繁体字转化成了中国大陆使用的简体字,也继续使用原作的标点符号,以保留译者的独特风格。由于原始的缩影胶片不易辨认,我们参考和使用了几本繁体字圣经,一起合成了原文的标点。中文的男性代词和女性代词,原来只用一个字,就是「他」。但我们做了区别,用「他」表示男性,用「她」表示女性。圣经中所有的斜体字以及脚注都是该委员会做的,我们保留了下来。由于当时的出版人与印刷人随便改动此译本,所以我们对照了三本圣经核对了此译本的文本。我们对该委员会的原始作品未作任何修改,并且尽自己最大力量,认真保存原文的每一个字。如果其中有任何的差错,都是我们不小心造成的,都不是有意的。读者也应意识到,任何作品的头几版都有一些差错,是人没注意到的。该委员会的初版圣经就有很多的排版错误,所以他们在后来的版本中进行了修正。现在虽然有了电脑与桌面出版软件,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除。如果你发现了某些你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请提醒我们注意。我们会评审你的发现,并在之后的版本中做出合理的修改。
由于当时北京翻译委员会的译本是惟一的,所以他们用一个通用名称此译本,即新旧约全书,但后来的众多译本也使用此通用名。为避免混淆,也为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我们将此译本称为「京委本」圣经。
关于God的翻译,该委员会一致使用「天主」。他们认为,希腊文中的theos与希伯来文中的elohyim在汉语中的最佳译名是「天主」。该委员会接受此译名,只因它的意思是正确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天主教使用此译名就畏缩。虽然该委员会希望这个译名被所有基督徒采用,但他们发现,使用哪个术语表示God的争论,终究也争不出什么结果。因此,美国圣经协会(该委员会就是在他们支持下成立的)允许后来的版本使用不同的译名。然而,他们也宽容那些遭篡改的抄本。我们向天主的祷告是,此译本能成为天主话语的佳美译本,而且保留一个关乎圣经的中国人思想的丰富而地道的典范。该委员会的目标是翻译天主的话语,让普通百姓无需了解原文、仅靠母语就能读懂圣经。天主的话语是此黑暗世界里给我们指明方向的惟一的光,所以你读天主的话语,天主肯定会祝福你。